你見過4萬名觀眾戴著「海賊」的草帽看棒球比賽嗎?
MLB洛杉磯道奇隊與《海賊王》的一次聯動,讓這個畫面變成了現實。
次元壁,破了
「我可是要成為海賊王的男人!」
把時間拉回到1997年7月22日,《海賊王》開始在《周刊少年 Jump》上連載,至今,《海賊王》的實體漫畫累計發行超過5.1億冊,居所有漫畫之首。
在這部熱血少年漫的主線敘事里,海賊魯夫為了尋找「ONE PIECE」和實現「成為海賊王」的夢想,和伙伴們開啟了一段危險又迷人的海洋冒險,創造了一個關于團隊、夢想與勝利的故事——而這恰好與棒球運動中合作、拼搏的精神不謀而合。
5月30日,道奇隊在官方社媒上宣布與動漫《海賊王》的制作工作室東映動畫達成合作,二者將為《海賊王》舉辦一整天的「One Piece Night」活動。
于是在7月3日的MLB比賽現場,次元壁被打破了。
活動當天,觀眾們化妝成動漫角色走進球場,為自己熱愛的動漫和球隊加油,道奇隊與《海賊王》的聯名草帽和魯夫小卡被作為免費周邊發放給入場觀眾,《海賊王》真人電影里的娜美扮演者Emily Rudd受邀擔任比賽的開球嘉賓,將現場的氣氛推上了[高·潮],整場比賽共賣出53530張門票,上座率超過了95%。
比賽結束后,上千架無人機飛上洛杉磯的夜空,通過隊形和燈光「復刻」了《海賊王》中的經典角色和場景,陣仗可見一斑。
這次聯動的效果,在社媒平台上也得到了快速反饋。#Dodgers×OnePiece 的相關話題沖上了全美熱搜,粉絲轉髮量達到數萬條,相關帖子、視訊的瀏覽量輕松突破十萬,道奇官方商品店中的多款聯名商品也迅速售罄。
這場「打破次元壁」的聯名活動無疑是一場成功的營銷,不僅提高了比賽的門票銷售與社媒熱度,精準撬動了北美泛二次元市場,印證了動漫與體育聯動的強大號召力與影響力。
而對道奇隊而言,帶上了《海賊王》IP故事的特別活動也讓賽場面貌和氛圍煥然一新,像是給球隊吃下了一顆「青春果實」。
動漫需要故事,體育需要講述
動漫與體育,看似風馬牛不相及,卻早已在日本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共生關系。
這二者最早的一次合體出現,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。1968年,以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上奪冠的日本女排為靈感的漫畫作品《女排一號》開始在《Margaret》周刊上連載,1年之后,《女排一號》被改編為動畫,登上了富士電視台。
在那之后,體育題材的漫畫與動畫開始在日本風靡,幾乎每一個體育項目,都能找到與此對應的動漫作品。
那些在體育場上關于拼搏、失敗、勝利和人性光輝的瞬間,為創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和的情感底色。而體育場上的傷病復出、逆轉取勝、遺憾落敗等真實故事,也遠比虛構情節都更具張力。
與此同時,動漫內容天然具備「英雄敘事」的底色,與體育精神高度契合,是體育文化傳播理想的「敘事載體」。
動漫以其夸張的畫面語言和細膩的情感表達,把賽場上的每一次跳躍、每一次揮拍、每一次奔跑都呈現得震撼人心,打動了一批又一批將自己的情感與夢想投射在其中的觀眾,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對體育的理解和參與。
這便是敘事的作用,它讓體育變得有趣、有內容、有文化身份,讓競技之外的情緒得到承載,被賦予意義。
據日本經濟大學講師門脅正法介紹,《足球小將》動漫的播出,讓足球超越棒球成為最受日本青少年喜愛的運動,甚至影響了日本足球職業的發展,最早的一批J聯賽選手,大部分都是《足球小將》的忠實粉絲;而在《灌籃高手》動漫流行期間,日本國中打籃球的人數得到了飛速增長。體育館里擠滿了要加入籃球部的學生的「盛況」,還得到了《朝日新聞》的報道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動漫與體育的聯動,更像是一種情感與文化的共生關系——動漫為體育賦予更深的文化感染力,體育為動漫提供更真切的精神素材,互為滋養、彼此成就。
而在賽場之外,粘性高、消費力強的動漫粉絲也成了體育營銷瞄準的對象。
曾以「國潮」出圈的運動品牌李寧,就在2019年與現象級動漫電影《哪吒·魔童降世》聯名推出國風衛衣,吸引了不少電影粉絲搶購。2020年,又與國漫《全職高手》開展合作,推出了「榮耀不敗」系列電競潮牌服飾,聯名商品在開售當日就迅速售罄。
類似的還有安踏與《秦時明月》的國風合作、耐克為慶祝《灌籃高手》上映所推出的限定球鞋與T恤等案例……這些「運動×動漫」的聯動,正在成為品牌打開年輕市場、打造潮流文化標簽的一把利器。
數據統計,目前全球約有8億動漫粉絲,且這一數字很快就會攀升至10億。2024年,全球動漫商品市場規模價值48.396億美元,預計未來6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4.5%。
對于體育產業而言,與動漫的深度聯動,不只是一次簡單的跨界營銷,更是一次主動擁抱年輕文化的內容轉型。
如果能將這部分高粘性、高消費意愿的用戶轉化為賽事或品牌的「二次元粉絲」,就意味著體育不再局限于競技層面的影響力,而是在文化認同和圈層滲透上,打開全新的增長空間。
歸根結底,在注意力稀缺的時代,內容才是體育傳播的硬通貨。
體育場上激烈的比拼、熱血的競技,觀眾已經看了數百年,如今更受關注的是球隊背后的歷史、球員身上的故事。在體育不斷尋求年輕化和內容化的今天,體育IP需要找到載體,將賽場、比分、勝負轉化為更能觸達人心的東西,才能吸引參與者源源不斷地加入。
問題是,并不是所有體育內容都能自動變成「好故事」。于是,體育找上了動漫這個理想的內容「搭子」。動漫不僅能讓體育內容變得更好看、更好講,也成為體育IP吸引新受眾、拓展文化邊界的新路徑。
不過,動漫固然是拓展體育敘事的一個好方式,但體育本身的情緒遠不止熱血、青春與拼搏。還有傷病、失敗、孤獨、退役、遺憾……體育擁有比任何題材都更復雜、真實的情緒譜系,而每一種基調的故事,也值得擁有契合它的表達形式與媒介。
這也意味著,我們需要持續探索新的內容形式、新的講述方法,去發現體育敘事更廣闊的邊界——讓每一種情緒都有出口,讓更多人看見、共鳴、留下。